普及心内实用知识
传递健康生活理念
听见健康,心声音
欢迎收听
丽江市人民医院
胸痛中心建设、心血管内科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
专栏《健康心声》
本栏目由吕云市级专家工作站、陈宗宁云岭名医项目、赵渊丽江市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、陈宗宁赵渊茶丽珠丽江名医培养项目联合赞助播出
▲丽江市人民医院老年病科护师 王琴雯
▼点击音频收听 听上去更精彩
炎热的夏日时节,不少中老年人因无法适应天气的变化,从而容易出现一些问题。因此身边的中老年朋友们在这样的季节中应多注意饮食习惯,在确保身体得到足够能量的同时也为健康打下坚固后盾。
中老年人的肠胃功能较弱,加之夏季高温导致的胃口不好,一定要讲究食物的卫生,不吃腐烂变质食物,不吃生冷食物,不吃“重口味”食物。中老年人夏季的饮食应当以温热、清淡、易消化为主,肥腻、重油食物要少吃。“少油、少盐、少糖”是中老年人夏季饮食的标准。以清淡素食为主,尤其是绿叶类蔬菜和当季新鲜水果,辅以鱼虾海鲜、鸡鸭肉、蛋奶等。在保证摄入充足营养的前提下,也要注意适量饮食。
夏季饮食禁忌
夏季来临,新鲜蔬果大量上市,虽然蔬果对人体有益,但有一些却不适宜。
忌多食坚果
坚果属于富含油脂的种子类食物。坚果是高热量,高脂肪的食物,具有使体内生热的功能,而夏季本就炎热难耐,多吃就会使体内热量太高,无法散发。
忌食烂生姜
我们常说冬吃萝卜夏吃姜。虽然夏天吃姜好,但是烂了的生姜我们可不能吃,即使把烂的那点去掉也不能吃,因为生姜如果有腐烂,那么它会产生一种致癌物,所以我们需要切记烂生姜不能吃。
忌多食寒凉食品
夏季天气炎热,寒凉食物(火龙果/西瓜等)会对我们身体造成一定影响。虽然食品寒凉,但只能让我们感觉凉快并不能降心火,而且它还是心血管疾病的危害。
夏季人体心火旺盛,中老年人要调整自己的作息规律,适当地晚睡早起可以让身体适应夏季的气温变化。养成午睡的习惯,尤其在夏日有着补充睡眠,助降血压,舒缓情绪,缓解疲劳等会很多好处。午睡不需要太长时间,一般在15-30分钟就够了,如果天气闷热可以适当增加午睡时间,避开最热的午时。
盛夏阳光猛烈,天气炎热,人体内阳气旺盛,特别容易心烦气躁,胸闷气短。“肝火旺盛”碰上夏季高温,中老年人过度的劳累和激动,很容易导致血压骤升,心律失常,引发更严重的心血管疾病,甚至猝死。中医养生认为,夏季宜静不宜动,宜心平气和,忌急躁不安。“心静”不仅“自然凉”,还能保护身心健康。中老年人在夏季一定要调节好自己的情绪,深呼吸和闭目养神是神经系统自我调节的方式,能让人体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保持到极佳。闭目可使人心平气和,思绪冷静,精神放松,从而达到养精蓄锐、振奋精神的目的。中老年人利用闲暇时间和零碎时间,随时随地都可以闭目养神。集中精神,深深的吸气、呼气,整个过程不发出声音,缓慢、深长、细微是深呼吸的三个注意要点。平时多做几个深呼吸,很快就能让人心情平静下来。
中医认为“冬藏夏放”,也就是说冬季要注意营养和能量的积累,而夏季就要增强身体的新陈代谢能力,但夏天不适合剧烈运动,出汗过多容易造成机体缺水。中医认为“冬藏夏放”,也就是说冬季要注意营养和能量的积累,而夏季就要增强身体的新陈代谢能力,但夏天不适合剧烈运动,出汗过多容易造成机体缺水。所以,只有安排合理才能收到好的健身效果。运动的时间最好在清晨或傍晚,在天气凉爽时进行室外运动锻炼,选择合适的项目锻炼。晚饭后适当的散散步,对身体大有好处。值得注意的是暑天出汗多,随汗液流失的钾离子也比较多,会引起人体倦怠无力、头昏头痛、食欲不振、中暑等症候。热天防止缺钾最有效的方法是多吃含钾食物,如芹菜、毛豆、香蕉等含有较多的钾。
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,对高热的适应能力减退,对口渴的感觉变迟钝,不能及时补充水分,导致身体水分流失严重。
另外,很多老年人生活节俭或者怕受凉感冒,使用空调不及时,这些都会增加老年人中暑的风险。
心脑血管疾病
高血压和糖尿病也是老年人在夏季应该注意防治的疾病。温度升高,皮肤血管扩张,就容易造成大脑血流减少,血压波动。 长期处于高温环境下,老人也容易出现情绪紧张、烦躁、睡眠质量下降、饮食紊乱、体内激素水平发生变化等问题,从而刺激血管收缩,诱发血管病变。
眩晕症
现在正值夏季最炎热时节,室外的气温过高,老年人突然间走进凉爽的室内,脑血管急性扩张或收缩引起脑血流的变化,产生头晕症状。
此外,老年人保持一个姿势过久时,突然起身,也容易引发头晕症状。
消化道疾病
夏季暑湿盛行,最容易发生湿邪困脾,导致胃肠道疾病。因此,夏季是一年当中,消化系疾病发病率最高的季节。
消化道疾病发生的一大原因在于饮食,因此,老年人夏季日常饮食要注意少吃肥腻肉食、少吃甜品、少喝冷饮、不吃剩菜剩饭,注意饮食卫生。有以上不适症状出现的话建议及时就医。
节目直播时间:周五 11:35
重播时间: 周六、周日 11:35
播出平台:丽江新闻综合广播fm106.2
节目制作:徐 蕾
新媒体编辑:徐 蕾
责任编辑:杨四见
(发稿编辑:广播中心)